——社科专家述论红色精神百年史(摘选)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20期刊发丁德科教授、王昌民研究员撰写的《红色精神百年史述论》。全文共七部分,约4.3万字。本网摘要刊发。
(一)中国精神内涵的丰富性
1.中国精神的内涵
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辟地概括了“中国精神”的内涵。这足以说明:中国精神生发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传统,贯穿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过程。“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和现时代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了表征自己文化血脉与时代镜像的国家精神,即中国精神。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绵延更续的文化血脉,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创新的时代镜像,二者密切联系、交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中国精神的核心内容。”
2.中国精神凝结着全部红色精神的内涵
学者们的研究结论厘清了中国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国精神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双重维度”,不仅包含着民族精神,也包含着时代精神。以“自强不息、刚健有为”为显著特征的民族精神是一种追求进步的精神动力;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当代追求,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全体中国人的价值共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中国精神也内在地凝结着全部红色精神的内涵,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所具有的科学信仰、科学能力、科学品质和科学精神。我们也应该看到,红色精神作为当代的民族精神,也内在地包含着创新精神。如“红船精神”的“敢为人先”,“井冈山精神”的“敢闯新路”,“渭华照金精神”的“坚定地创业创新”,“西柏坡精神”的“探索和创新”;从另一方面看,“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都是突出地体现了创新的时代精神。在其他红色精神中,也都有创新的意涵,也都体现了时代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科学信仰为引领,以科学能力为支撑,以科学品质为基础,以科学精神为武装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动品质和精神状态。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中国共产党人培育形成的红色精神,体现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民族解放斗争的时代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聚焦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更加重视文化发展、文化创新、文化交往,更加重视科技现代化建设,更加重视创新和探索;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感受了中国道路的正确和中国制度的优越,感受了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无比威力,激发了无比坚实的创造潜力,焕发了无比丰富的创造活力,使得中国的经济建设成就、科学发展成就超过了资本主义几百年取得的成果。
(二)中国精神具有文化先进性特征
文化先进性特征主要体现在“红”的本质属性,一是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原则;二是实现中国梦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三是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的价值取向和汲取世界先进价值取向为内容的核心价值观;四是构建具有导向、凝聚、激励等多重功能的共同精神家园。
1. 中国精神奠基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一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重“民本”的价值取向,对中国精神具有奠基作用。从《尚书》中的“民为邦本”,到《礼记》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从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东林书院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等,都体现了以民族大义为重的“忧患意识”,心系黎民百姓的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自强”“维新”的品质,对中国精神具有的奠基作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超越性,显示出刚健有为、勤劳勇敢、积极向上、革故鼎新、披荆斩棘、攻坚克难的精神品格及其生命意志。
三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厚德的传统,对中国精神具有奠基作用。从孔子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到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从孔子的“仁”“义”和“言忠信”“行笃敬”,到孟子的“与人为善”“养浩然之气”,都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从注重内在的道德修为到提倡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实践,形成了以重视礼义廉耻、奉行仁孝忠公诚信为核心的传统美德体系。
四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包容的特点,对中国精神具有奠基作用。孔子提倡的“和而不同”,《中庸》主张“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为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提供了思想资源。从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可以看出:“中国优秀文化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她善于吸取、融合国内各民族文化,也善于吸收外国的优秀文化,她并不武断地排斥其他文化。”中国文化包容性特点保证了其始终能够保持先进性。
2.中国精神奠基于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创新实践
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者,是中国精神的创造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说过:“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毛泽东同志认为,讨论中国文化问题,不能忘记了马克思关于“重要的乃在于改造世界”的基本观点。这就为中国精神的文化先进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中国共产党人文化创新实践的先进性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看重人的因素,注重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力,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重视共产党员的修养,以批评和自我批评为武器,达到解决党内矛盾、加强团结的目的。重视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思想作风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廉洁自律教育。二是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强调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以卓有成效的宣传思想工作,促进全民的价值认同,重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习近平同志强调:“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三是重视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强调弘扬劳模精神和劳动创造精神。各条战线上的英雄模范用自己的先进思想、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全社会,不断为中国精神注入新能量,始终是弘扬中国精神的楷模。中国共产党人非常重视英雄模范人物的引领作用,树立了张思德、白求恩、王进喜、雷锋、焦裕禄、邓稼先、蒋筑英、钱学森、吴大观、孔繁森等一大批英模人物,发挥他们的榜样作用。通过媒体宣扬道德模范和“感动中国”的好人好事,为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正能量。四是重视文化创造,提高文化自觉意识,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交流,加强文化传播。文化创新实践产生了五个方面的成果:文艺创作日益繁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具规模;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中外文化交流日益活跃,开创了文化建设新格局。五是重视科技创新,建立了学科齐全的科学研究体系、工业技术体系、国防科技体系、地方科技体系。从第一代党的领导集体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到改革开放后迎来“科学的春天”,党中央多次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和科技创新大会,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确立了“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科技事业发展目标。
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中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政治策略。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经之路。”通过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对私人资本主义进行必要的限制和监督,在巩固工农联盟的同时又保持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把对资本主义企业的改造和对资本家个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变革生产关系同时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顺利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奠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基础和制度基础。可以说,社会主义改造为建设“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国家”提供了条件,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社会主义改造的文化创新意义在于通过所有制改造和相关政策,引导、教育、感化了私营企业者,以至涌现了“红色资本家”,反映了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感召力量。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积极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积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推进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教育创新,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一系列社会变革,既顺应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又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既改造了资本主义的制度根基、思想意识和文化影响,又创造了以“红色精神”为载体的先进文化。
(三)中国精神是红色精神的崭新发展
理论界认为,中国精神的形成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坚实的实践基础。这个实践基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大人民积极参与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改革开放体现着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弘扬,体现着对“红色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处在和平发展时代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顺应新的世界科学技术革命的大潮,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交融多元化的需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冲破了教条主义封闭思想的藩篱,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实行了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全面改革,实现了科学技术领域的全面突破。改革创新已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主旋律。改革创新已经成为人们积极探索、乐于创造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体现着人们大胆想象、突破常规、追求创新的思维方式,体现着人们尊重客观规律的务实求真、实事求是的思维品质,体现着人们不甘落后、奋勇争先、追求进步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体现着人们快乐奋斗、坚忍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社会精神状态,体现着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弘扬。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作为“红色精神”现代化发展的改革创新,其表现形式依次为:冲破思想观念障碍、打破利益固化藩篱、破解发展难题、强化发展软实力、释放改革红利、共享改革成果。总之,改革创新是中国精神的时代表达。
在改革开放初期,习仲勋同志主政广州,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开拓创新的革命胆略,提建议,做决策,为突破旧体制,创立经济特区,为改革开放事业和特区建设作出重大贡献。广东省广大党员和群众,以敢想、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改革开放方面取得了很多新的突破和成功经验,有力地推进了特区的建设,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邓小平同志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也丰富了中国精神的内涵。
创新贯穿在改革开放的全部实践之中,体现于时代精神的各个方面,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成为新时代背景下爱国的具体表现,也是民族精神弘扬的表现。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中国精神是红色精神在当代的崭新发展,是红色精神的崭新形。(通讯员 王振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