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万就犯了一个错误,在我并不了解实际情况的状态下,我把爱草莓误认为是传销,结果一句骗子,让搞云集概念的同志们老脸通红,还好爱草莓的创始人比较有耐心,且善于沟通,否则,我会一直固执己见。所以说任何事情,没有经过严格的论证,就会犯错,原本我以为央行会注意到通胀的火苗已经越烧越旺了,很不幸,央行的行为证明,央行的警惕性存在问题,个人认为,央行这一次没有与美联储同步加息,犯了一个错误。
错误并非是错误,看上去似乎有语病,实则不然,从今年年初开始,央行就利用逆回购及中期借贷便利等手段间接提高货币市场利率,无疑,央行用这些手段给自己留有余地,加息或者不加,主动权在自己手里,但是,六月份美联储这次加息,央行突然很反常的放弃了原来的春秋手法,改用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巍然不动的内功心法。
在武侠的世界,内功心法通常是不传之秘,在不熟悉口诀与没有基本功基础的情况下,强行练习,糊里糊涂就会走火入魔。
那么,央行的口诀是什么呢?练习过什么样的基本功呢?
其实,央行的口诀就是我只要不做错误的决定,我就立于不败之地,殊不知,这个世界的发展往往是我并没有做错什么,而是别人做对了什么。柯达和柯尼卡没有做错什么,但是索尼做对了,它用心做好数码相机,结果柯达柯尼卡倒闭了,索尼也没有做错什么,世界第一大唱片公司也没做错什么,但苹果三星等用心做好手机,结果索尼巨亏一蹶不振,结果一个叫IPAD的玩意让世界最大唱片公司卖不出唱片关门大吉。早期的慧聪网、叮当网也没做错什么,但腾讯等企业做对了,结果慧聪叮当等互联网企业消失在茫茫网海。
错过不是错了,只是过了。
确实,央行没有做错什么,它看到了美国的十年期国债利率只有2.2%,中国的十年期国债在3.6-3.7%之间,而近三年来,相互间的利差平均在110BP左右,相对还有很高的溢价。它还看到了,人民币最近在升值,股市也一直在盘跌,加上四月以来一行三会推动的强监管,国内的泡沫压力大幅度减小了。从这些因素来看,央行确实没做错啥。
但是美联储做对了吗?美联储为什么在短短的半年多时间里加了三次息?为什么最近一次议息,美联储还迫不及待的抛出了缩表的计划?
原因就在于新能源汽车与人工智能两块全球最大的经济产业蛋糕在美国开始生根发芽并迅速成长了,众所周知,那个叫阿尔法狗的狗击败了所有围棋界的人类高手,那个叫特斯拉的、叫谷歌的、甚至叫苹果的,都在造新能源汽车,技术上早在十多年前就领先宇内同侪,未来的二十年,有四十多亿辆汽车将被逐步替换,未来的人工智能将辅助和替代人类在各个行业大展身手,这是一个经济时代的分层,正是由于这些新兴产业的崛起,对就业及原材料的需求不断加大造就了通胀的预期,美联储才急不可耐的连续加息,才不管不顾的连资产负债表上的底裤都毫不犹豫的丢了出来。
精明的美联储,从来都是无利不起早,如果你没有意识到它是对的,你就仍然会以房地产产业来PK新经济产业。
央行的基本功,在于对数据的传统采集方式,比如商务部告诉他们进出口状况,外汇管理局告诉他们结售汇顺逆差没有大的变化,比如住建部说房地产市场价格平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的数据并非来自产业第一线,有谁会告诉央行,现在稀土的价格一天一个价,现在的小金属价格比年初又上涨了百分之五十,现在的铜铝原材料对原料采购者的报价每周都在向上变动?发改委吗?国家统计局吗?不,他们陈述不了这些,他们从来都是坐在办公室里,看看电脑,或者在许多地方政府要员的陪同下,看看这里看看那里。所谓的CPI也只是反映猪肉等食品的价格,事实是,猪能决定的指数,能看到动态的经济走向,那就不是猪的指数了。
不要认为在人民币中间价模型当中加入了逆周期因子就可以安之诺素,人民币的离岸流动性早在去年底就被抽干了,没有人民币头寸,离岸市场根本就没有做空投机者的存在,简单的看人民币的汇率走向,其“市场波动”就不存在参考价值,至于股市,韩志国在微博中说的再清楚不过:一是监管机构不务正业,二是基本制度完全缺失,三是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这样一个完完全全自欺欺人的证券市场更不具备参考价值。关于M2增速,5月份的数据降到了9.6,只是在去杠杆的前提下压缩出来的一个数据,失去了原有先行指标的光环,若是以这个数据去判断做利率决策,也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只是等待,唯一会发生的事,就是你变老了。
是的,加息的话,有许多现实的考量,有一些企业会把加息认同为加在自己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有一些中小金融机构会把加息认为是中断自己在利率市场化前提下融资的一把利剑,从这些考量中,我们可以看到管理层在去杠杆监管上的犹豫不决,在出清上的举重若轻,时机二字,也就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变的逐渐模糊。
不破,不可能会立,不破,也不可能会有新的局面出现,央行看似不经意间的无为而治,正在与世界经济潮流背道而驰。当美国联邦政府因无米之炊再度举债与美联储的缩表导致美债收益率陡峭图形出现的时候,当美国新经济的急速扩张导致工业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的时候,当欧美经济呈现新格局正向增长的时候,我们要为此付出多大的代价来挽回局面?那个时候,是否有人意识到,我们其实没有做错什么,只是别人做对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