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结构化面试中,有一种测评要素被称为沟通能力,即:针对不同的听众采取不同的语言方式、风格,将自己的思想明白无误地、清晰有条理地表达出来,让听众接受并能引起反响的能力。这一类测评要素通常以常规型安慰劝说或直接让考生情景模拟进行对话等方式来考查。有许多考生在回答过程中看似并无不妥,但却并不能得到面试官的亲睐,最终导致面试结果不理想。而这其中的问题,往往出现在我们可能并未投其所好,也不曾深入题干情景、真正去感同身受故事中的对象,最终仅仅是生硬大谈特谈一些道理,无亮点可寻。那我们应当如何避免此类问题呢?下面小编为你支招。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理解沟通对象
大家可能学过一篇名为《触龙说赵太后》的文章,这里面讲的是赵国因为秦国入侵,求救于齐国。但齐国要求将赵太后的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做人质才出兵,当时执政赵国的赵太后不愿接受,群臣劝谏,却引来太后更为反感。这时大臣触龙却并没有以国家危亡的角度劝说太后——而站在了父母的角度,去思考这件事,从而劝说成功。
在这里面我们就会发现只有理解了我们的说服对象,才能取得预定的效果,在我们的面试答题中也是如此。比如有一例题:
某村接到防汛部门的紧急通知,说泥石流即将冲击该村,要求对村民进行紧急转移工作。但有几户人家说什么也不肯离开,转移工作收到阻碍。领导让你去做那几户人家的劝说工作,你会怎么说?请现场模拟。
从触龙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了解村民所思所想,才是本题关键:对这一泥石流消息思想上不重视?对自己的房屋有很深的感情不愿离去?家里有重要财产不忍抛弃?不知去向何处?……我们只有感同身受,方能产生共情。
二、明确目标,投其所好——说服沟通对象
而后,在刚刚讲的《触龙说赵太后》中,触龙的目标时说服赵太后将她的孩子长安君送到齐国当质子,因此在和赵太后进行沟通时,没有提送到齐国可能会遭到的危害,更多和赵太后讲述此次事件对于长安君的好处。触龙说,不趁现在让长安君有功于国,一旦赵太后驾崩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最终使赵太后转变心意。
同样的,在劝服村民们离开时,我们必须对症下药,打消其所有顾虑,比如:用防汛部门给的真实数据将泥石流发生率告知村民;举曾经因不重视类似天灾而丧命的其他村真实案例,起到震慑警示作用;告知大家生命远大于财产,失去生命,钱财也无福消受;告知村民我们后续所提供的安置保障,不必担忧去向何方;向大家承诺,政府重建家园的能力与决心……只有如此,方能打动听众,从而赢得考官青睐。
希望通过以上的历史典故和例题展示,能够对大家的面试有所帮助。沟通能力,不仅要满足于“能说”,更要“说好”。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